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商代烧制的高温白陶,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瓷器制作,要用富含氧化硅的瓷土,挂釉高温焙烧,温度必须要达到1200度以上,才能烧成胎体致密,釉面光润的瓷器。据考古出土材料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原始瓷,那应该是随机的作品 ,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但契机已经出现。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经过1700年的不断摸索,工艺改进,积累经验,东汉晚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才算烧制成功,比欧洲掌握制瓷技术整整早了1500年左右。

东汉时期烧制的瓷器是单色釉青瓷,发源地在今浙江宁波上虞绍兴一带,从窑址发现的瓷片看,东汉青瓷,是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土淘洗不精,瓷胎含铁量高,吸水率低,施釉较厚,石灰釉,釉中氧化钙含量高,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制时,氧化焰下,釉色呈黄绿色;还原焰下,釉色呈青绿色,釉层较透明,胎釉结合紧密。青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也是最出色的瓷器品种。东汉青瓷,除了是日常所用的实用器皿外,还用来制作随葬的明器,以代替贵重的金玉。

此后经三国魏晋至南北朝,南北各地青瓷大规模生产。南方青瓷以浙江为中心,因浙江上虞一带原为古越国,所出青瓷称为越窑,越窑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层薄,釉色青灰,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产于河南河北一带,大多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此时的北方青瓷为宋瓷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世纪的北齐在青瓷的基础上初创白瓷,直到隋代,刑窑白瓷发展成熟,为今后元明清的青花和彩瓷奠定了基础。隋唐五代,以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刑窑白瓷为代表,南青北白,各领风骚,因为优越的质量,成为隋唐皇室的御供瓷,瓷器由此登堂入室,迎来了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高峰——宋瓷。

宋代瓷业空前繁荣,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艺术审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美学价值上来评价宋瓷,当的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位无可超越。两宋时期,由于北宋皇室对青瓷偏爱有加,皇室对制瓷业的大力参与和扶持,大江南北,窑口林立,窑火连天,制瓷业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唐宋时出现了最早的外销瓷,两宋经济如此富庶,外销的茶叶,瓷器,丝绸功不可没。五大名窑:官,哥,汝,定,均,青瓷占四;北方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南方的饶州窑,龙泉窑,越窑,建窑,八大窑系,青瓷占五,此外,白瓷,彩瓷和黑瓷亦百花争艳,制瓷工艺也各具特色。宋瓷能蜚声海内外,与两宋皇室,与宋徽宗,与两宋人文艺术审美境界的品位高绝脱俗密不可分,至于如何不可分,就留待以后我细细分享。

大宋最后被蒙古所灭,蒙古建立元帝国,疆域横跨欧亚大陆,蒙古为异族入侵,其民族性和文化与汉文化迥然不同,两宋以来崇尚的单色釉瓷迅速被白底青花所代替。元帝国打通欧亚大陆的贸易圈,偏好蓝白相间的色调是中东伊斯兰伊朗地区的习俗,6世纪以来,中国瓷器一直是国外最畅销的商品,元帝国在景德镇设立官办窑厂大量生产元青花,是贸易的需要,从中东进口钴料,在景德镇生产青花,再把这种有浓艳伊斯兰风情的中国瓷销售回中东,赚取大把的金银。元帝国的统治者终究是对汉文化没有多少兴趣的莽汉,元青花也只是为了满足异域市场需求的商品,所以元朝覆灭之后,元青花也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白底青花作为一个独特的瓷种,在明清两代发扬光大。而景德镇窑也开启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以东方汉文化圈儒道玄学为审美情趣的素瓷时代走向绚烂华丽的彩瓷时代,并为明清官窑御用瓷器的烧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经过蒙古族对汉文化的大清洗,到了明代,南北两地辉煌的制瓷业已经式微,宋时的八大窑系只剩下饶州窑一枝独秀,饶州窑就是明清的景德镇官窑,由此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空前发展,成为继宋之后,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又一鼎盛期。景德镇窑以彩瓷为主,明代的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以胎质细腻、釉色晶莹柔润、釉彩鲜艳亮丽,纹饰图案精美,而风靡于世;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青花、五彩、红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珐琅彩、窑变釉、广彩等,更是新品迭出,五花八门,绚丽多彩,竞相争辉,产品远销海内外,更把景德镇彩瓷工艺演绎的出神入化,奠定景德镇“瓷都”地位。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和停滞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

瓷器从一出现开始,就因为制作材料丰富低廉,可塑性强,美观,实用,宜清洁,作为实用器,不仅可以代替简陋的木器、陶器和昂贵的金属器为日常所用;同时,高品质的瓷器还可以作为珍贵的艺术品,奢侈品,陈设在殿堂书苑、赏玩于指掌之间,既可以怡情养性,也可以彰显高贵富有的身份。瓷器兼具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良好的商品流通性,从发展成熟至今的1800多年间,长盛不衰,为世界人们所喜爱,是中国先民最伟大的创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