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四的胡同里走街串巷、骑行中轴线感受城市历史文化肌理,打卡上海小马路新锐咖啡馆、奔赴西安围观“盛唐密盒”里“房玄龄”“杜如晦”与游客的机智问答……“五一”假期,文博展览、文化演艺、国风国潮彰显城市旅游新活力,文化休闲街区、艺术园区、文化娱乐场所群的新场景、新体验,成为游客“赴一座城”的理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多元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蓬勃发展,绘制出一幅多元业态激活文旅消费、赋能城市有机更新的热力图。事实上,今年以来,各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把旅游视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主战场。文化和旅游多元融合业态不负众望,不仅成为新型消费的重要场景、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也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更多的新动能。01扩大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吸引力近年来,各地在城市更新中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创新供给,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让身临其境的游客拥有独特的新体验。这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新玩法,正在形成一种新趋势,持续提升文旅消费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让文旅消费持续热起来、亮起来。从市场端看,随着游客偏好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对高水平文化产品的需求更为强烈,各地推出的沉浸式演艺、夜游、非遗演出、音乐节等项目人气旺盛,老城夜游灯火通明、文创街区活力涌动、主题市集人头攒动,各类新场景、新体验层出不穷,沉浸式业态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培育新型业态、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亲子秀、实景剧、音乐会、宋韵演出、水上表演、沉浸式互动体验,20个剧院、百场演出、全天有戏的杭州宋城景区,根据需求变化焕新升级,“五一”《宋城千古情》5天上演62场,成为杭州“五一”热门打卡地。从城市来看,“五一”假期,北京市接待游客总量912.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6.6%;人均花费1474.4元,较2019年增长6.8%,成绩亮眼。大运河水上游船游、中轴线深度游、进京赶考路线成为经典线路。1473场线下营业性演出、1140场各种文化活动,勾勒出北京市通过假日优质文旅产品多元供给促消费的剪影,话剧、儿童剧、脱口秀等丰富的演出大餐彰显出主客共享的人文北京魅力。老胡同里的现代生活、历史文化街区里的网红打卡地……北京城市更新里,永远不乏新故事、新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老旧工厂“腾笼换鸟”、传统商圈改造循序渐进,不断拓展新场景应用、挖掘新消费潜力、提升城市活力。“‘五一’来北京,在东四的胡同里连吃带逛,避开人流快乐玩耍真是太棒了。”小红书博主琳达真知棒说,从中国美术馆、黑胶唱片店一路逛到红星前进面包、鼹鼠咖啡馆、山海四合创意书店,东四这一块可以算是北京的“安福路”了。街道是上海最早实践城市更新的区域,新空间、新场景不断引发打卡热潮,带火“城市漫游”,成为撬动流量的新入口。作为全国城市更新开展水平领先的城市,上海持续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城市更新案例,以愚园路、武康路、安福路等为代表的小马路和小马路覆盖的街区成为渐进式更新的“上海样本”。小马路贮存、流传的上海城市品格与都市气质,以及围绕街道时空发生的人文故事和时尚生活,构成了上海都市型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也成为新型文旅消费体验业态的试验场。02赋能城市有机更新带动产业提质升级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在新业态新产品新消费上重点部署。北京、上海、西安、长沙、成都、广州等地率先探索实践,构建城市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重点城市加快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鼓励博物馆游、科技旅游等文化体验游;大力发展城市夜间文旅经济;丰富城市夜间文化演出市场,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市场探索均可圈可点。一系列举措在城市更新中水到渠成,培育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助推了旅游新业态的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多元文旅业态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具有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的功能,这样的产业体系不是一业独大,也不是单体产业,整体规模效应比较好。二是特色旅游产业的重点是特色,发挥本地资源比较优势,同时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在总体上有助于提供丰富的文旅消费产品,把文旅市场做大。多元文旅业态能够赋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文旅提质升级,背后原因是什么?在刘士林看来,根本原因在于多元特色业态契合城市的特性和城市消费的需要。“首先,与乡村相比,人口的多样性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越大,人口的异质性特征就越突出,这必然导致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多元化、特色化文旅产业才能满足,使更新后的文化空间保持持久繁荣。其次,是顺应消费的时尚化和易变性。不少人都喜欢用‘潮’这个字眼,除了说明某种消费‘走在前头’,也说明了它的不稳定性,容易被其他的‘潮’取代或淹没。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文旅产业不仅具有抗风险性能高的特点,同时也会鼓励创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有助于在竞争中提升文旅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刘士林说。“多元文旅业态能够赋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文旅提质升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旅游消费和文化诉求的显著增长,多元特色业态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和品质化体验的需求,尤其是其中产生了很多独具创意的创新业态,显著提升了这些新增业态的吸引力,形成了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文旅业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厉新建指出,这其中最大的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二是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化艺术赋能城市更新问题,积极搭建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给这些业态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条件。03沉浸式业态跑出文旅消费加速度近年来,沉浸式成为科技支撑文旅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沉浸式业态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培育新型业态、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深化融合发展,拓展沉浸式业态在城市空间、夜晚空间的应用,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构建更多生动活泼、具有“烟火气”和“文化味”的沉浸式新场景,塑造城市新形态,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要着力点。“五一”期间,国风游成为一大亮点。以沉浸式体验、多元业态融合为代表的西安文旅新场景,带动了文旅消费新热潮。游客在穿汉服、吃美食、欣赏50多场大型表演之余,还可以沉浸式参与活动中,借助创意再现,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孔融让梨发生在什么季节”“‘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作者是谁”……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表演互动产品探索历史、文化与游戏、互动的结合,“房玄龄”“杜如晦”扮相的演员走进游客中,“古人”说起传统文化脱口秀,让游客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人公”,成功引爆市场。在这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文旅融合、以沉浸式历史场景为特色的消费场景,将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有趣、好玩的体验业态和体验场景,既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拉动了消费,又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大众生活。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沉浸式业态的带动作用,提振、引领消费需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认为,要抓好故事化、特色化、互动化、深入化。成功的沉浸式项目不能一味地依赖技术带来的刺激,讲好故事很重要。现在很多投资方看到某个沉浸式项目好,就一窝蜂地去模仿,很难有生命力,一定要立足于现实去创新,要通过特色化的东西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同时,沉浸式项目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是一个更加主客共享的互动,要尽可能实现和体验者的交互,这样才能够更大限度提高游客体验感。除了沉浸式技术,音乐节、咖啡馆、市集、夜游、数字化展示等成为近年来多元业态赋能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自然也容易让人产生是否会导致盲从的担忧。实际上,判断是否盲从跟风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只要市场需求有保障,这些重复业态嵌入城市更新空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厉新建认为,对于“万物皆可沉浸”的倾向还是要引起足够关注。从沉浸而言,还需要考虑到除了声光电之外还需要让产品有“精气神”,除了技术营造的沉浸氛围之外,更需要通过静心创作的内容所带来的沉浸。刘士林也认为,音乐节、文化市集、沉浸式展览存在千篇一律的危险迹象,必须引起各方的关注和警惕。“只有技术加持的‘气氛组’是缺乏持续性的,只有插上技术和文化这两个有力的翅膀,‘气氛组’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更持续地带动多元文旅消费业态的高质量发展。”厉新建说。(中国文化报记者鲁 娜)专家访谈文旅业态助力城市更新:路径与建议中国文化报记者鲁 娜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厉新建问: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无论是北京、上海等城市搭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老城区文化消费体验新地标,还是西安等城市以沉浸式互动体验激活文化IP、拓展新场景应用,这些通过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形成多元休闲消费业态的城市,其成功的共性是什么?刘士林:共性可以归纳“守正求变”,即在坚守自己的传统上创新求变。比如,北京自明清以来就是一座消费型城市,当下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既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消费场所和特色品牌,也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空间来实现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目标,北京的文化娱乐场所群就很容易找到土壤。上海作为近现代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交融的集散中心,有包括咖啡文化在内的城市基因,同时作为当今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小马路咖啡就容易形成气候。西安作为汉唐两朝的都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文化,但过去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在史书、诗词中呈现的,需要比较专业的学习才能进入其中。长安十二时辰采用悬疑剧的叙述方式,破除了呆板的“历史书写”,“奇中有正”,因此赢得了众多粉丝,很好地营销了城市。厉新建:这些城市成功打造多元文旅业态的共性在于业态的生活化、场景化、集群化和沉浸式,突出了小空间的大影响。生活化的业态可以有效激活庞大的大众消费市场,场景化的产品可以有效激发大众消费的欲望,集群化的布局有助于显著降低消费信息搜索成本和消费的可达性,沉浸式的模式有助于显著改善消费体验质量。问:对于多元文旅业态赋能城市更新和促进城市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如果只提一条建议,您的建议是什么?刘士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真实的现状,把握真正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各地的规划布局、各类投资主体和广大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厉新建:建议从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角度重视存量闲置资源的盘活问题,给多元业态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激发市场活力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深化。案例挖掘老城底蕴擦亮“文化天津”新名片中国文化报记者连晓芳文/图5月1日,天津解放桥时隔两年再次开启,海河两岸流光溢彩。“咚咚咚咚咚……”在一阵紧密的鼓声中,古老戏楼上花瓣雨纷扬而下,引得游客驻足欣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天津中心城区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文化街举行了音乐Live秀、夜游探店集卡换礼等活动,老字号本土品牌、手工艺展示互动、特殊风味小吃推陈出新,将传统与时尚巧妙融合,增加了游客参与的趣味性。古文化街是天津老城厢的发祥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近年来天津着力打造的城市客厅和城市名片。“五一”假期,天津文旅市场共接待游客1103.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58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的128.7%和157.2%。让游客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天津表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消费吸引力,是这座老城的主要打法。“市集”成为“五一”天津旅游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词条之一。伍德吃托克市集、文化中心艺术市集、“那山生活节”咖啡市集……从美食夜宴、文创集市到沉浸体验、夜场演艺,天津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商贸活动,延伸游人驻留时间,拓展“文旅+”深度,助力消费升级。以位于意风区第一工人文化宫内的伍德吃托克艺术市集为例,文化艺术类商户占40%,国潮零售占40%,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手作和陶瓷工艺品,并将心仪的文创产品带回家。一座天津城,半部近代史。这个“五一”,来天津的名人故居看夜场灯光秀、换装拍照、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飙戏,成为年轻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项目。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也让天津的名人故居兼具博物馆与文化剧场双重功能,成为文旅“新地标”。位于意风区一隅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在“五一”期间开启沉浸式灯光秀,利用MR技术手段,实现交互式和沉浸式观展,借助时尚光影梦幻绚丽的效果展现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戏质竹天戏剧携手梁启超纪念馆打造的实景沉浸式体验《少年强》,让游客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记者了解到,梁启超纪念馆此次推出的灯光秀项目是天津首个名人故居常态化灯光秀,利用建筑外墙开展纪念馆日常和主题日两类光影秀展示,实现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同样位于河北区的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则推出“叔同之夜”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通过年轻群体偏爱的文娱体验项目与文化展览有机融合,精心创作的剧本让青年群体和亲子家庭在游戏中了解一代宗师传奇的一生和“津味”文化。老厂房变身潮流文化聚集地中国文化报记者李 琤在北京798IACF国际创意市集上可以品尝到不同国家的美食798园区供图“五一”小长假,在北京市朝阳区的文创园区里,特色文化活动云集,既有文化展览、创意市集,又有文化沙龙、非遗手工体验等。由城市老旧厂房变身的文创园区,经过精心装扮,变身一个个时尚潮流文化聚集地,持续增强区域影响力,吸引市民特别是青年人群到场“打卡”。4月29日至5月3日,在798艺术区,首次举办的IACF国际创意市集开市,来自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印度等9个国家的200余位创意人共同打造,涵盖音乐、复古摇摆舞、异国美食、艺术、装饰设计、趣味收藏等形式,实现多元文化交互体验。5天假期游客到访量近21万,有效刺激了文化旅游消费。798艺术区里面建筑本身的包豪斯风格与工业风,再加上改造为园区之后注入的艺术与时尚元素,令其相对传统北京文化而言,代表着更富创意、更具时代气息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北京的必游景点,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旅游推介,每年却能够吸引数百万人前来观光、体验。为了突出其国际特色、文旅融合及艺术氛围,“五一”假期,798艺术区精心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引得游人如织。“五一”期间,798艺术中心电子广场举办露天投影展示活动,展示毕加索生平相关的4座城市的特色风光,推广西班牙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斯芬克斯元宇宙戏剧节也在此举办,推出了3场戏剧演出,让游客体验现实与虚拟世界相融合的沉浸戏剧体验。在郎园Station,随处可见充满年代感的瞭望塔、岗楼、避雷针、水泥墙面,还有红砖仓库、老铁轨和站台。这些工业遗存如今都被保留“盘活”,成了郎园Station最鲜明的特色。4月29日至5月2日,郎园Station发起潮起东方新势力风尚周活动。联动超过100名优秀设计师,与各类有调性、有质感的设计品牌集结,多样的风格设计满足各类潮流爱好者的需求,把时尚与潮流的生活方式,通过音乐、秀场、POPUP快闪、设计、多元互动等方式传达给到场观众,邀请市民在开阔的工业风场域,感受时尚的魅力。不仅如此,在曾经的北京纺织仓库主路上,游客还可以光顾由老铁轨和站台组成的中央车站,这里变身为复合文化商业空间;园区西侧,依托无缝衔接的将府公园,打造了森林公园创意步行街,“网红店”云集……现在,郎园Station每年都能保持推出300场以上的文化主题活动,牢牢吸引了京城热爱文化活动的人群。在北京西大望路27号,曾经的北京化工机械厂如今已经变身为北化机爱工场文化科技产业园,在保留厂区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园区对老旧厂房进行升级改造,注重现代建筑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时尚理念,将空间、整体结构、科技智能进行有利结合,聚集了众多文化、体育、影视娱乐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企业,形成了一条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五一”期间,“意大利文艺复兴再现”展览亮相园区杜威中心,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的千件杰作,让游客沉浸其中。在展览期间,园区还组织了艺术创意市集,现场设置潮玩、原创饰品、灯饰、原创手作、古着首饰、欧式工艺品、海娜手绘、艺术书籍、花艺绿植、书法文创等多个摊位,让市民享受逛摊买货的乐趣。老厂房的复兴,为首都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保护好、利用好工业遗产,让老厂房成为新地标,记录着城市发展记忆的工业遗产必将释放出新的活力。

2023年5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老城展新颜烟火气、文化味不可或缺》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