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日用陶瓷已是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饮食器具。随着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当时微波炉、烤箱等家用电器的普及,消费者除了对产品质量、造型、装饰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外,在使用功能上也需适应微波炉、烤箱等家用电器的要求。为了满足顾客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日用陶瓷的大型生产商每季度都会推出新设计的产品,总体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但因产品缺陷造成的召回和纠纷事件也时有发生,本次杭美检测(HQTS-QAI)就带大家来分析了解一下日用陶瓷常见缺陷!

日用陶瓷

日用陶瓷是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过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供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类陶瓷产品,可分为盛装食品类产品、烹饪食品类产品、包装食品类产品3类。盛装食品类的产品是指用于短期盛装食品的陶瓷产品,例如盘、碗、碟、杯等;烹饪食品类产品是指用于明火或电加热烹饪食品的陶瓷产品,比如烹调器、炖锅等;包装食品类产品是指用于长期包装食品的产品,例如酒瓶、菜坛等。

日用陶瓷产品常见质量问题

吸水率项目

吸水率是表明陶瓷产品烧成后致密程度的特征性指标,吸水率指标是划分陶瓷瓷种的依据。吸水率0.5%、1.0%、5.0%的陶瓷,分别为细瓷、普瓷、炻器;吸水率10%为陶器。一般而言,吸水率越小的产品其使用寿命越长。吸水率过高,陶瓷在重复加热、消毒过程中,表面的釉面因受热不均匀过度膨胀而产生龟裂,抗污染性也相对变弱,容易吸附污物或残留有害物质。很多日用陶瓷生产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属于哪个吸水率区间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导致此项目经常会出现不合格的问题。但是新版现行的日用陶瓷监督抽查规范中对于此项目已不做要求,但作为质量控制来讲,吸水率仍然是衡量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热震性项目

热稳定性是日用陶瓷产品重要的使用性能指标,热稳定性是指陶瓷产品抵抗外界温度急剧变化时而不出现裂纹或不破损的能力,产品热稳定性达不到标准要求,陶瓷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现象。抗热震性是表明陶瓷产品抵抗外界温度急剧变化时,而不出现裂纹或无破损能力的特征性指标,是重要的使用性能指标。日用陶瓷产品使用过程中接触的多为加热的食物,抗热震性差的产品在热冲击的作用下会导致产品的开裂或破损,产品的强度较低、盛装食物时可能出现破碎,对人体造成伤害。

铅迁移量、镉迁移量项目

日用陶瓷产品涉及人体健康的指标主要是铅、镉等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日用陶瓷产品的卫生要求也主要是铅、镉迁移量的限量要求。陶瓷生产用的原料或装饰材料中,经常混合有起到助熔或显色作用的铅或镉。经烧成的陶瓷产品成为一种新的结晶物,原料和装饰材料中的铅或镉,或在生产过程的高温处理中分解挥发,或被瓷化的釉层所封闭。导致产品铅、镉迁移量超标的原因主要有:产品的烧成或装饰花面烤彩的温度不适宜;精陶类等低温烧成产品的釉面存在缺陷(如毛孔或缺釉等);釉上彩产品在窑炉烤彩过程产生污染等。防止产品铅、镉迁移量超标的方法包括:选用铅、镉含量低的原料和装饰材料;确保产品施釉质量;产品烧成和烤彩过程的温度、周期、窑炉内气氛,以及产品装窑密度的合理控制;产品在批量生产前应先进行试烧,检测试烧产品的铅、镉迁移量,并为产品批量生产的烧成温度的制定提供烧成曲线。陶瓷制品在接触食品的部位应尽量少用大面积的釉上彩花面。此外,采用低铅、镉或无铅、镉花纸,采用釉下彩或釉中彩等装饰方式,也是减少产品铅、镉迁移量的好方法。

微波炉适应性、冰箱到微波炉适应性、冰箱到烤箱适应性项目

此项指标是表明产品是否适合在微波炉、烤箱中使用的特征性指标。由于日用陶瓷产品均有一定的吸水性,使用后的清洗过程中产品坯体会吸入一些水分,在微波炉、烤箱中使用过程中水分的气化可能会造成产品的开裂或破损。极个别产品可能因水分气化的速度过快,水汽无法通过产品的无釉处逸出,导致产品在微波炉、烤箱内炸裂。

缺陷原因分析

企业对标准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的人员对本企业产品所对应的标准不明确,对标准不了解、知之甚少;或者对标准要求不理解,在产品外包装或者说明书错用产品名称或标准名称。例如,将普通瓷器定名为“骨质瓷器”或“镁质强化瓷”,有的企业将日用精陶器视为日用瓷器。企业从产品研发及生产开始,应确定产品所要执行的标准,使产品生产和检验等方面有标准可执行。国外如美国FDA对日用陶瓷铅、镉迁移量的要求,企业也可作为标准要求来进行质量控制。如在《出口日用陶瓷质量许可证》和《输美日用陶瓷生产厂认证》企业中,通常指定内控标准,兼容国家标准和产品进口国的相关要求,鼓励企业选择和执行最高或最严的要求。产品不符合对应的国家标准要求是企业生产和检验控制的问题,产品错用标准是企业对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标准化控制是企业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当企业在宣传或证明产品符合标准要求时,必须同时说明产品所执行的标准。

企业检验能力缺失

目前企业自身具备检验能力的极少,企业对产品检验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从原料入厂、产品生产过程以至产品出厂,没有规范的检验程序,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停留在眼看、手摸的初始阶段。原料入厂缺乏有效的入厂检验程序,生产原料质量难以控制,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过程没有规范有效的检验控制流程,生产出的成品也缺少规范的检测,使得企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无法提高产品质量。以外观质量的检验为例,日用陶瓷的生产工序都可能对产品的外观质量产生影响。例如,施釉前产品坯体表面的除尘不到位,可能导致烧成出窑产品的釉面毛孔;杯子的杯把在安接时不规范,或安接后干燥速度太快,导致安接处暗裂,使其在产品烧成过程中加速开裂。日用陶瓷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仅是外观要求,其主要的还是卫生要求和多项理化性能的要求。日用陶瓷的质量控制,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因此必须在技术、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控制体系。在质量控制中,既要围绕产品质量,包括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控制,也要针对质量控制的相互关联和详细作用的各种要求进行控制。

企业对原料及生产缺乏有效的控制

原料配方和原料制备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在配方确定之后,采购和投入使用的原料(特别是矿物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当矿物料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时,制成的成品坯料或釉料的化学成分容易偏离配方的化学成分要求。在原料制备当中,当加工环节(如球磨、除铁等)不规范时,后续的产品生产中将会产生许多问题。成形和烧成的工序产品的部分缺陷,是由于原料的质量问题引起的。因此,原料制备的标准化,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保障。日用陶瓷生产的各道工序,对产品的理化性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烧成温度对产品吸水率产生直接影响,同一批次产品之间的吸水率偏差,主要原因是产品烧成温度的不均匀。此外,窑炉气氛控制到白瓷的白度、产品的釉面光泽度和釉面色差。产品在微波炉等方面的适应性,除了原料配方的影响外,产品烧成等工序也会产生影响。

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以及粗放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

由于缺少有效的行业监管,加之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缺乏动力,很多企业仍旧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阶段,延续以往粗放的、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对原料入厂、生产过程、成品质检等各流程没有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控制,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低,使得企业难以健康持续地发展。比如原料采购,因为采购关系到生产成本,也关系到产品质量。企业应对原材物流的供方进行评估,对进场物资进行检验,必要时,应对供应商的供货建立质量档案。有些企业偏重于采购物资的单位价格,忽视采购物资的质量,当重要物资质量下降时,可能导致产品的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实质性增加。因此,企业应将采购列为质量控制重要环节,把控好原料进厂。而对于产品检验,日用陶瓷的检验依据是标准,合同或订单对产品质量有特别要求时,也应列为检验的依据。企业若不具备产品型式检验条件的,可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产品检验人员应明确标准、合同或订单的要求,检验人员应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作为基础,结合合同或订单要求进行产品检验,这样,企业才能对自己的生产的产品质量有正确和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杭美建议

随着人们对安全、健康和环保等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与食品接触的陶瓷制品的要求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实用。高品质、外观造型美、低铅、镉溶出量、热稳定性好将成为消费者选购陶瓷产品重要的参考指标!杭美检测(HQTS-QAI)提醒广大相关企业,关注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开展供应链调查,做好产品质检工作,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规避产品违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