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金缮修复工艺》,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刘晓玉教授于2022年6月30日在江苏南京“纪念《非遗法》颁布十一周年暨中国南京金箔非遗传承与数字化科创战略论坛”上的发言稿。古陶瓷修复是考古行业内的一项基本技术,运用广泛,贯穿于整个文博系统,从考古调查到发掘,再到出土器物的展示和研究,都会使用到此项技术,古陶瓷修复主要分为考古修复、陈列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类型,金缮是金漆瓷器修补技艺,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常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的修复,除此以外也可用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将破碎的器皿,粘好后在接缝处用金粉进行绘画,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自然修复技巧,不但可以修复器物,也可能诞生一件独特的全新作品,让那些美丽的器物复活。金缮修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拿不起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指的就是陶瓷修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再没有民间走街串巷修瓷一说。这种逐渐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技艺在日本一直备受关注,技艺也较为完善。中国在金缮修复的普及与技艺上的缺失相当严重。对于传统金缮修复技艺无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专业性、民主性、普遍性。金缮是陶瓷修复工艺中装饰中很强的一种手法,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反而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在金缮的学习创作过程中不仅能发掘我们的创新能力,还能变废为宝,特别是在陶瓷这块宝地,有很多可以使用金缮工艺之处。使瓷器本身的审美度得到提高,把残破的瓷器重新赋予生命。这也符合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惜物伶人的传统民族特性。近年来,一直被时尚界所忽视的手工艺制作逐渐升温,而“金缮”这一名词也被不断推到大众视线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金缮,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以金修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残缺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并且为原先的器物增添审美趣味、赋予特殊含义。这门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物品的珍惜。用金,也就是贵重之物修补残缺,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所以,这不但是传统技艺的缺失,更是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缺失。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伟大的事业,是一项继往开来、流传千古的事业,它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全世界的整体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更可以引导全世界进入中国文化的世纪。————【人物链接】————刘晓玉,女,197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200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获博士学位。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学会IAC会员等。现执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授、硕导。1999年至2020年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交流展并获奖,同时多次多地举办个展。发表论文多篇、译著《上海博物馆》和专著《吉州窑彩绘瓷品鉴》《明代陶瓷史》《清代陶瓷史》《吉州窑》。作品分别被淄博中国陶瓷馆、江西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参与和主持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主持(负责)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参与国家重点科学基项目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各1项。主持《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西卷陶瓷篇(颜色釉瓷)》的编撰工作。(责任编辑/姚泽民)发布于: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