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北京的时候,我走马观花地逛了一下茶城。虽然没看到太多亮眼的器物,却听到了不少关于柴窑茶器的神奇之论,比如青花晕散严重的会大谈气泡感、釉面阴沉晦暗的则聊松柴油润度等等,价格自然也是不菲。

我随口问了一句,柴窑气窑怎么分辨?有人回答,看气泡就行,柴窑的气泡更密集所以才更油润。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

2019年对于朱清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来,他一直忙着搬工作室、建气窑入柴窑、申请非遗和参加故宫金鱼文化展。

堂口的发展蒸蒸日上,媳妇又怀了二胎,喜上加喜的他真正坐下来安静地画些金鱼的时间反倒不是太多。

所以,我这小半年来也没收上特别心仪的金鱼器物。

直到九月上旬,朱清才烧出了新建气窑后最稳定的一窑。赶在猫鳄富等土豪赶到前,他给我藏下了唯一的一只九鱼缸式大杯。

关于这点我要澄清一下,我喜欢的器物都会自己花钱买下。在我看来,和窑口保持良性互动是能玩好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不能小气。窑口会看情份报价,只要在心理预期内,没必要去还价。而一个善于讨价还价的高手,只能是普品收集工。但凡觉得花钱就是上帝的,可能更适合加入“国宝帮”⋯⋯

中秋期间,我又专程去看王港柴窑开窑。乘着土豪们专注于分赃小肚区器物的时机,我紧紧盯着大肚高温区的匣钵,并凭着身高手长的优势抢到了这窑里唯一的一只九鱼缸式大杯。

知识点:此处是柴窑内的最佳位置,专烧高档精细瓷。如若不是朱清入股了王港柴窑,仅靠搭烧的话是很难买到这个窑位的。市面上的柴窑陶器,大多是低温区搭烧的粗器,而柴烧器物则是不用匣钵的“落灰成釉”中温柴窑陶器。

于是乎,我凑到了这样一对儿金鱼大缸杯,五彩斑斓的兰寿、狮子头、鎏金鱼在淡染泼墨的青花之间嬉戏玩耍。

从外表看,两者发色、大小基本一致,如果不是从底款区别,粗看之下着实很难分清楚气窑和柴窑。

但通过一百倍的放大镜观察,两者的气泡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气窑器物的气泡更加密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有研究表示,这是因为气窑升温快,胎釉内的气体活动更加剧烈而成。

气窑金鱼缸杯气泡

而柴窑器物的的气泡就显得疏朗一些,大小均衡不一,有纵深感,有些像盘子里散落的珍珠颗粒。

有分析认为是柴窑的温度高低控制较难,且升温和降温的时间都相对较长,所以釉内气泡反应远不如气窑激烈的缘故。

柴窑金鱼缸杯气泡

有人形容说,气窑和柴窑的区别就像猛火烧粥和小火慢炖的差异,倒也不无道理。

2、

谭小保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对制瓷工艺本身的痴迷已近乎入魔。

前不久,他就把自己用了才两年的电柴窑给拆了,然后又重新设计翻建。

保哥说,新的窑炉保温性能更好,瓷器的氧化和还原都能更加充分,换而言之就是胎釉的呈现会更加油润。

为了验证效果,保哥烧制了一窑青花淡描纹饰缸式大杯,用的还是他之前自制的原矿胎釉。

器物的纹饰设计灵感来源于南京博物院展览的雍正淡描青花器,有如意贯套纹和几何形花卉纹等等。

青花的发色极为淡雅,线条娟秀纤细,纹饰布局协调;器物的造型圆润,杯唇内敛外收的轮廓线极具韵律美感。

重要的还是胎釉的呈现感觉,无论是上手盘玩还是抚摸贴面,这只器物居然有种婴儿皮肤一般的娇嫩细腻触感,让我爱不释手,久久不能停。

胎体精细,洁白坚致,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迹;釉面光亮莹润,白中微微泛青,玉质感极强,胎釉结合处烧出了一线窑红,整体效果确实又有提升。

电柴窑青花淡描缸杯气泡

放大镜下,这只电柴窑烧制的谈窑器物则呈现出了不同的气泡形态。气泡密度不如气窑密集,但数量又多过柴窑。

小气泡更多一些,大气泡偶有散布。整体形态似乎介于气窑和柴窑之间的一种状态。

这和保哥设计使用电柴窑的初衷也一致,既有电窑稳定的温度控制,又有柴窑的氛围加成,不能不说是一种工艺创举。

3、

其实釉内气泡的形成不仅和烧制工艺相关,和胎釉本身的成分也有紧密关系。

五十年代末期,景德镇改烧煤、油的时候,传统的石灰釉已经不能适应了,高温下粘度下降很快,烧出来的釉面阴黄、沉碳、烟熏。后来才改革成长石釉,又叫5311釉,一直沿用至今。

朱清为了追求釉面效果,会在长石釉中添加传统的二灰釉,气窑会少加一些,而柴窑可以多添。因此,两者的釉面效果在仔细分辨下还是会有一些区别,气窑偏透明而柴窑更润玉质感更强。

保哥则是自己配制灰釉,是用上好的釉果加上二灰制釉的传统工艺。在谈窑楼顶平台上,数十口瓦缸内陈腐着大量的釉灰。经历数载的寒冬酷暑,用时间给了釉料更充足的转化和沉淀,最终才达到谈窑如今惊艳的釉质玉润效果。

那么,传统的柴窑石灰釉器物的气泡呈现又是什么样呢?

我找了一块明代民窑老瓷片观察了一下。釉内气泡布局更加疏朗,大小不一却感觉错落有致,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结晶颗粒,呈现出与现代瓷器完全不同的状态。

明代民窑瓷片气泡

据研究,老瓷器的釉料是纯人工研磨,没有经过球磨机器,其颗粒大小和形状各异,不完全熔融状态下反射光呈散漫效果,加上其中的不规则二次莫来石絮状物,才有了玉石一般的光泽。

人工研磨釉料的工艺在当代已经近乎失传,一是古法的原材料已经枯竭,寻找同样的原料成本高企;二是需要专人专职手工求制,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这对于急需交货赶工的私人窑口而言是很难承受之重,只有真正沉住气的匠人才会舍得投入和琢磨。所以,只要使用现代的制釉技术,无论什么样的窑炉都不太可能达到老瓷器的那种光感效果。

谈窑青花人物盖罐

此外,釉内气泡还和上釉的手法(浇釉、浸釉、喷釉、淋釉等等)有关系,也和窑内温度、湿度、压力、胎体的成分甚至是木柴的含水量相关,并不是几句话能详细说明清楚的。我翻了不少资料,也请教了很多人,但大多是经验叙述,也未曾找到特别明确的研究报告,因此也只能是简单地归纳描述。

总体而言,气窑的器物品相更为完美,线条清晰明快,透明度高,但火气较重(好的窑口会烧两遍,达到仿古去光的效果)。柴窑器物则更加温润和煦,玉质感强,青花更沉着,有独特的韵味,但是会产生些许晕染,器物底部的釉面也会有些不平。

另外提醒一下,以上观点是针对仿古泥釉的手工器物,高白泥高白釉的器物其实用柴窑烧制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成品率同样很高,胎釉苍白且青花轻浮不入骨,根本烧不出油润度和老味儿,纯粹是为了挂名多卖钱而已。

还有种洗澡柴,就是气窑低温烧成型后再用柴窑烧一次,这种工艺在大件中存在,茶器小件则有点得不偿失,因为容易烧过头。

至于用气窑冒充柴窑的,据说模拟柴窑的升温曲线可以达到类似效果,但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一般品牌窑口是不会自己砸招牌的。

但不论是气仿柴还是柴窑本身,画面青花都可能有晕散,这个合情合理,不过有个度,过之则败。那些大谈气泡论的就是胡扯,因为好的器物,气泡是在青料之上的。

谈窑福寿纹兽耳斗彩茶罐

其实,每一种烧窑工艺都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存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核会有差异。

柴窑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气电窑则是当代工艺进步的表现,所以我们玩家需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玩瓷审美的那个需求点。

崇古不等于完全倒退回刀耕火种的生活状态,传承古法也不是抱残守缺一尘不变,相信只要制器的匠人能够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手艺,去极致地追求更美的境界,器物自然会带上某种情感和温度。

窦文涛说,这种器物上的“心灵附加值”,就是匠师的情感、心力和虔诚。

这才是我们追寻的美好器物,可以“物心一如”的情感归宿。

本文部分照片由璇璇、三世、妙提供

这是我的茶器故事

我是陈不烦

我在这里,和你一起

玩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