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3D打印技术,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3D打印房屋、3D打印枪支、3D打印人体器官、3D打印汽车等,今天,3D打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航天航空领域中,3D打印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航天器上的电子器件冷却板、封装板和防护板等部件都可以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而3D陶瓷打印则是3D打印的尖端技术,因为它可以打印出用于更精密仪器的陶瓷部件,用于航空和航天之中。

根据港媒5月14日报道,在3D陶瓷打印技术上,中国科学家又有了重大突破,无需支撑结构,就可以隔空打印航天部件,制作复杂而又精密的陶瓷部件,中国3D陶瓷打印技术堪称世界第一。

陶瓷不比金属,稍不注意精密的陶瓷部件就碎了或者裂了,在定形前还容易变形或坍塌,陶瓷脆性、硬度和定形前变形给制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这里并不是指用于餐具的陶瓷制品,不要混为一谈。

在传统陶瓷3D打印的过程中,需要增加额外的支撑结构来防止陶瓷部件定形前的坍塌,如果是用在精密仪器中,不允许有任何变形,额外增加支撑结构会影响打印效率,还会出现移除支撑的问题。

而来自中国江南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对工艺和技术改进,解决了“需要额外增加支撑结构”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陶瓷3D打印效率,研究论文于2023年4月25日发表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

据了解,江南大学刘仁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型打印浆料,并改进了固化打印工艺,让打印材料快速固化和定形,如此一来,就不需要额外增加支撑结构了,提高了陶瓷3D打印效率,还节约了成本。

刘仁表示,新型打印浆是一种光敏陶瓷浆料,对近红外(NIR)光非常敏感,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新型打印浆能迅速固化0.41毫米至3.5毫米的细丝,刚从喷嘴挤出后立即隔空就已经固化出了形状。

在实验过程中,在紫外光照射下,新型打印浆130秒后固化深度达1.02mm,但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新型打印浆3秒后固化深度达3.81mm。

我们肉眼可见光波长380nm~720nm,红光波长720nm,近红外光是在可见光波长之外,根据定义,近红外光波长为780-2526nm,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电磁波,但是红外光技术是制作夜视镜的主要技术。

总之,中国3D陶瓷打印技术能直接构建各种高难度结构,不需要加热或冷却,例如“扭转弹簧”和“悬臂”结构等,而传统的3D陶瓷打印技术对于这类结构则需花大量时间和精心来制作支撑结构。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陶瓷部件因结构稳定、耐磨、耐高温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空间应用光学仪器内部就有陶瓷部件,具有极强的抗压能力,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关键部件中也有陶瓷部件,能耐高温。

近些年来,中国航空和航天业发展很快,五代隐形战斗机歼20,即将面世的歼35战机和轰20,唯一的中国空间站,绕火星飞行的天问一号,中国3D陶瓷打印技术世界第一,必让中国航空和航天发展得更快。有趣的科学探索内容请关注唯一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