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修补瓷器的赵士信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啪嗒”一声响,一枚锔钉被60多岁的老赵轻轻按入打好的锔钉孔中。

在山西太原晋源区北庄头村一处农家小院中,60多岁的锔瓷人赵士信正修补一只破损的瓷器。他是锔瓷民间收藏家,也是锔瓷技艺传承人,在他家中收藏着400多个品种、8000件“缝合”修补过的瓷器。

锔瓷,是古老的民间七十二行之一,民间又称为“锔活儿”,是通过钻孔、打钉、补漏,把破损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的技术。

赵士信并不是出生于锔瓷世家,但从小,一听到村里有锔瓷匠来了,他就会跑去看热闹。老赵说,过去锔瓷匠人的扁担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则是用来软化铜片的烤炉。一把长长的弓,上面系着一根细绳,匠人将钻头绑在绳上,来回拉动小弓,然后将锔钉嵌进钉眼,仔细锤实敲紧,最后涂上糯米混合石灰熬成的米浆。这样锔补修复后的瓷器无论装冷水还是热汤,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小时候的赵士信每每看到锔瓷匠人修复手艺,都让他觉得十分神奇,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对锔瓷这门手艺痴迷,后来又从事锔瓷收藏、修复等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

“有句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过去的人勤俭持家。一件瓷器用久了就有了感情,即使有点裂纹也舍不得扔掉,请锔匠修复之后还能继续使用。锔瓷体现的正是人们勤俭持家的美德。”赵士信说,锔瓷是一门非常精细复杂的工艺,在薄薄的瓷器上仅凭手感去钻孔,本身就是一件考验锔瓷匠精湛技艺的事情。

陈列在赵士信家中各具特色的修补件。

如今,上了年纪的赵士信常常是深居简出,潜心锔瓷。

在他家中,陈列着各具特色的修补件,诸多锔瓷藏品的年代从明代、清代、民国至今跨越600多年,其中多以百姓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很多锔瓷都有长期使用的明显痕迹。

除了种类繁多的锔瓷藏品外,赵士信还收藏了各类锔瓷工具,如锔钉、锤子、钳子,以及锔匠走街串巷使用的工具箱等等。“这些特殊的工具成为了那个年代最珍贵的纪念,传承着锔瓷匠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在赵士信看来,相对于锔瓷藏品,这些工具更具有收藏的意义,有了它们,历史是可以被触知甚至摩挲的。

赵士信回忆,曾经有一位俄罗斯收藏家想以高于自己收购价10倍的价格购买一套锔瓷工具箱。他当即回绝:“中国人的文化就要靠我们自己来保护,每个老物件都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而民间文化就是根植于人民大众的土壤之中,留住文化、延续历史,也是我们每个收藏人的使命。”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锔瓷技艺已逐渐失传,如今锔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老赵说,锔瓷这件事他会一直做下去,愿意当个“守艺人”,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