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陶瓷的技术进步是一直发生的,但是战乱会对各种技术造成破坏,甚至会使得技术倒退或断层,战国后期和清末近代战乱时期就是如此。今天我们来聊下秦朝和汉朝的陶瓷发展。

秦朝兵马俑

秦朝这个国家很短命,从建国到灭亡也就十几年的光景。但是却完成了中央集权政治格局,使得中国不再分裂为各大诸侯国,避免了当代西方世界的群雄割据局面。

虽然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但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就是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兵马俑坐落于西安郊外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以东的三个兵马俑坑中,总数量超过10000个,论奇迹程度不输给埃及的金字塔。

兵马俑坑

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兵马俑都是“加彩灰陶”,这种技术是战国时期发明的。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全是灰色的,但当时是加了色彩的。由于这几千年来缓慢的氧化作用,颜料渐渐被氧化掉了,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清一色的灰色。

可以说兵马俑体现了当时秦朝陶瓷最高工艺水准。但从根本上来说,秦朝并没有带来新技术,而是延续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技术。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

汉代青瓷

秦朝除了兵马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接下来就到了汉朝。在汉朝几百年间,陶瓷技术也迎来了和平稳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原始瓷器、加彩灰陶、黑陶、铅釉陶器等技术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很大程度是弥补战国后期的技术断层,和融入了汉朝特色的器型,在釉料和技术上并没有太大革新。

虽然过去工艺并不突出,但是却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青瓷”。青瓷是在胚胎表明施釉然后在高温下烧成,釉色呈现青色或黄绿色,烧成后器型表面光滑,不吸水,敲击声音清脆不沉闷。

关于土胚能否烧成瓷器,有几个关键条件,首先是土胚能不能承受高温而不变性,其次是看器型表明是否施了釉,最后就是看窑内温度能不能烧到1200度以上的高温。温度是最关键的,这可以使得瓷器结构紧凑致密,使得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而施釉与否就决定了瓷器表面是否光滑或粗糙。

我们看汉代的青瓷就能发现和过去陶器完全不同,这主要就是汉代改良了窑炉结构,使得窑炉能达到1200度以上的高温,其实在釉料上面没有多大变化,还是以草木灰为基础的含有少量铁的灰釉。青瓷之所以呈现青色,是因为釉料中少量铁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还原反应。

汉代铅釉普及

汉代除了青瓷外就是铅釉的普及,我们前面提到了战国时期铅釉开始了使用,但铅釉真正大规模普及是在汉朝时期。

铅釉和灰釉一样是属于我国的基础釉类,但铅釉不能耐高温,只能在700~800度左右烧制,铅釉的颜色由里面所含金属成分决定,氧化铜(绿色),氧化铁(褐色),因此我们常说的绿釉就是含有氧化铜的铅釉,褐釉就是含有氧化铁的铅釉。

后世著名的唐代陶瓷“唐三彩”就是使用了多种色彩的铅釉烧制而成,唐三彩只是代表,其实铅釉类陶瓷种类繁多,不可枚举,器型上有壶、鼎、酒尊等,还有犬、虎等动物造型,还有楼阁、房屋、井戸、灶台等造型。但不管造型如何千变万化,铅釉陶瓷主要作用是明器,用来陪葬的。

阁楼

方壶

女子俑

绿釉博山酒尊

绿釉骑马人物纹壶

总结

经过以上介绍,秦汉陶瓷的贡献也差不多说完了,秦朝主要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但技术上并没有革新。汉朝却发生了技术上的革新,发明了真正的瓷器“青瓷”,并且普及了铅釉的使用,为后世唐三彩的发明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