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年历史。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分在洛阳发掘出来,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2008年6月7日,“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渊源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绚丽的艺术奇葩,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品种也较少,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盛唐时期,也是唐三彩的鼎盛时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唐玄宗之后,唐三彩的产量逐渐减少,“安史之乱”后更是使得唐三彩进一步衰落,到了宋代,已经很少生产了,只有一些小作坊还在少量烧制,后逐渐淹没于历史之中。清光绪年间修建陇海铁路时,一部分唐三彩被出土,并运至北京,立刻引起轰动。为区别唐代以前的单彩式或二彩式陶器,经鉴定后定名为“洛阳唐三彩”,从此成为盛唐的象征,位列中华艺术瑰宝之中。

二、工艺特点

“洛阳唐三彩”,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釉组成的一种瓷器,其中以绿釉为多见。它以黄、绿、白为主调的釉彩,在瓷器上绘有图案花纹,并施釉于瓷胎上,再经焙烧而成。从“洛阳唐三彩”具体的造型而言,常见的造型有人物形象造型、动物造型和器物造型三大类。

就人物造型来看,若按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等级来划分的话,有少女、贵妇、文官、武士、侍女等人物。单就侍女的造型来说,人物的表情有着千差万别。如侍女的形体有胖瘦、立坐之分,其姿态行走,有梳妆、演奏、跳舞之别;就表情看,有喜怒哀伤忧愁之态;共性方面,她们的态度是谦虚而卑微的,因为她们是侍奉主人生活与娱乐的。

从“洛阳唐三彩”女俑的造型看,一般为釉色厚重、面颊丰满、体态丰腴,而肥硕艳媚成为一代美人的标志。因此,三彩女俑都被塑造为“丰颊腴体”的胖俑。大唐盛世,实行了比较开朗和开放政策,这种开放之风也在妇女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有的妇女偏爱戎装,有的喜好男装,有的喜爱胡装,虽然爱好不同,但都喜爱娇艳而华丽的服饰。

三、制作过程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洛阳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洛阳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具体步骤如下:

1.选料:原料的选择要从各个方面考虑,既要有较高的耐火性能又要有一定的硬度,这样才能使釉料充分渗入坯体中;

2.成型:制坯是制作“洛阳唐三彩”的第一步,由于其工艺复杂,要求较高,所以一般都是使用模具成型;

3.施釉:这是“洛阳唐三彩”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施釉时釉料与坯体之间会产生不同密度的间隙,为提高釉色效果,使其产生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感,就必须采用施不同密度釉料的方法;

4.彩绘:三彩烧制成功后需要将三彩器物分别放到不同的窑炉内进行烧炼,烧制出来的器物在经过烧炼后可以成为彩绘艺术品;

四、主要价值

“洛阳唐三彩”始于唐朝中期,盛行于唐朝晚期。是中国陶瓷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堪称工艺最精美、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种瓷器。它集雕塑、绘画、釉烧技术于一体。成品釉面光洁滋润,色泽艳丽丰富,尤其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会产生各种晕彩,这些晕彩的出现为“洛阳唐三彩”器物增加了艺术美感。用来表达富贵华丽的效果;同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经过多年的研究,“洛阳唐三彩”在仿制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并作为国礼赠送给6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