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

魏晋南北朝分别是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包括曹魏、蜀汉、东吴;西晋时期(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东晋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儒学桎梏被打破,佛学东渐,道教、玄学兴起,成为中国造物艺术自我调整的契机。这一时期,不仅对固有传统不断回溯,而且还对外来文化不断汲取,形成清秀的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和重要都市的建立,为瓷器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的制瓷工业,迅速地成长起来。

目录

一、南方地区

1.江、浙、赣地区

2.湘、鄂、蜀、赣地区

3.闽、粤地区

二、北朝的瓷业

1.北方青瓷

2.北方白瓷

3.北方黑瓷

一.南方地区

魏晋南北朝是江南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江、浙、赣地区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窑场遍布在今浙江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广大地区,分别是早期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以及宜兴的均山窑。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越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陆龟蒙的《秘色瓷器》。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的越窑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

越窑的主产地上虞、余姚、绍兴等,原为古代越人居地,东周时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汉至隋蜀会稽郡,唐代改为越州,宋时又更名为绍兴府。二千多年来,府与县名随王朝的更替而有几次更改。但是这里的陶瓷业自商周以来, 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特别是东汉到宋的一年多年间,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经历了创造、发展、繁盛和衰落几个大的阶段。产品风格虽然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关系十分清楚。

在成形方法上,越窑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所以能够制作出壶、谷仓、扁壶、狮形烛台等各种不同成形方法的器物,品种繁多,样式新颖。除了大量的日用品外,三国、西晋时还生产大批殉葬用的明器,如谷仓、磨、米筛、猪栏、羊圈、狗圈、鸡笼等,以适应丧葬习俗的需要。

三国 青釉堆塑谷仓罐 (故宫博物院)西晋 青瓷辟邪 (上海博物馆)东晋 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杭州博物馆)西晋 青釉刻花双系鸡首壶(上海博物馆)西晋 青瓷熊尊(南京博物院)

均山窑:

均山窑在江苏省宜兴县鼎蜀镇汤渡附近,最早发现于1959年,因为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土地肥沃,既可发展农业,又有渔捞舟楫之利。山区盛产瓷土和竹子,为发展陶瓷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青瓷品种常有的有钵、碗、盏、洗、壶、罐和泡菜坛。器物的造型具有矮胖丰满的特点。瓷器的装饰因烧造年代的不同分别饰以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常印人字纹。均山窑的造型和装饰具有与越窑相同的风格,所以陶瓷界有把均山窑列入越窑青瓷系统。

西晋 镂空青瓷熏(江苏宜兴西晋元康七年周处墓出土)

瓯窑:

“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矣”、“是先越州窑而知名者也”。

瓯窑在浙江的温州一带。这里东临浩瀚的大海,南与福建为邻;西北是括苍山区,山峦重叠,瓯江、飞云江由西奔腾而下直入东海,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是我国古代的通商口岸之一,制瓷、造船、刺绣和漆器等手工业都比较发达。

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可能即是潘岳《笙赋》所谓“倾缥瓷以酌酃”的“缥瓷”。东晋的瓯瓷,胎质细腻,釉层厚而均匀,胎釉结合比较牢固,釉色多数呈淡青色,部分为青绿色,青黄色釉少见,表明制瓷技术已有很大的进步。常见的器物为罐、碗、钵、洗、壶、盘之类,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很少见。花纹装饰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弦纹褐彩和莲花瓣纹,水波纹也偶有所见。瓯窑的这种褐彩装饰手法,新颖独特,为其他瓷窑所不见。

从已发现的窑场数量和生产规模来看,瓯窑远不如越窑,在瓷器的制作和纹饰方面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从各地出土的瓷器中也可看出越窑产品的供应范围比瓯窑广大,当时达官显贵所用的瓷器极大部分是越器,在社会上影响也应该是越窑大而瓯窑小。

东晋 瓯窑青瓷覆莲纹八系盘口壶(浙江省博物馆)南朝 瓯窑青瓷覆莲纹鸡首壶 (瑞安博物馆)东晋 瓯窑青瓷鸡首壶 (浙江省博物馆)南朝 瓯窑青瓷莲花碗 (浙江省博物馆)南朝 瓯窑青瓷托盏(浙江省博物馆)

婺州窑:

婺州窑在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三国时期的婺州窑青瓷,胎普遍呈灰色,断面比较粗糙,瓷土处理不细,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较差。婺州窑器物种类比较少。三国、两晋时以生产盘口壶、罐、盆、碗、碟、簋、笔筒、水盂、唾壶和虎子等日用器皿为主。此外还烧猪圈、鸡笼、谷仓、水井等明器。东晋以后则主要生产罐、壶、碗、碟、水盂和鸡头壶等,明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

西晋 婺州窑青瓷羊形器 (浙江省博物馆)东晋 婺州窑青瓷双系盘口壶(浙江省博物馆)

德清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东茗溪由南而北流经县城然后汇入太湖,水陆交通便利。目前已发现的古窑瓷址有县城东郊的焦山和西南郊的戴家山、陈山和丁山四处,遗物堆积丰富,范围较大。

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黑瓷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器物的种类有碗、碟、盘、钵、耳杯、盘口壶、鸡头壶、香炉、盆、罐、唾壶、虎子、灯和盏托等。造型简朴实用。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线柔和,罐、壶腹部浑圆,不像越器那样挺拔。

德清窑的装饰十分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釉器上饰几滴褐色点彩。也有用褐彩书写文字的。

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

东晋 德清窑黑釉熏炉 (浙江省博物馆)东晋 德清窑黑釉盖壶 (浙江省博物馆)东晋 德清窑黑釉罐 (浙江省博物馆)东晋 德清窑酱褐釉碗 (浙江省博物馆)

2.湘、鄂、蜀、赣地区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区,从已经发现的资料来看,烧造瓷器的时间要比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晚一些,很可能到晋代才开始设窑制瓷。

荆楚一带在三国吴时已经生产质量较高的原始瓷和少量青瓷。器型有罐、壶、钵、盆、碗、仓、灯等等。胎呈紫红色或浅灰色,外施黄褐色釉或青釉,釉层厚薄不匀且易脱落,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为瓷器。西晋时已用瓷土作坯,胎质细腻,呈青灰或灰白色,胎表施黄绿色釉。釉色有的近黄,有的近绿,有的黄忠泛青,还有少数呈褐色。进入东晋以后,与浙江的越窑、瓯窑相似,青瓷制品以日用瓷为主,明器少见。长沙出土的东晋时期的长颈四系盘口壶、带盘三足炉、高把鸡头壶和南朝时期的龙柄盉形壶、双莲杯、长颈喇叭口瓶,凸雕覆莲纹水盂和湖北武汉等地发现的盘口壶、四系盖罐等都是它特有的产品。

武汉地区何家大湾齐永明三年(485年)刘凯墓发现的莲花尊。制作精细,工艺水平很高。两湖地区生产的青瓷窑址,在湘阴县已有发现。古窑主要在县城堤垸一带,北起水门,中经西外河街、徐家坟山、马王坳、上烟園、湘阴轮渡、直至洞庭庙旧址。遗物有东晋时期的盘口四系壶、鸡头壶、菱形纹罐、平底托盘、褐色点彩宽底钵、褐彩罐和南朝时的印花短足盘、印花洗、饼形杯底与碗等。

四川省昭化、广元、绵阳、德阳、章明、成都等地的南北朝墓普遍发现了青瓷器,这些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黄色,多开片,易脱落,有蜡泪痕,造型简单,式样不多。南朝时, 四川成都和邛崃等地先后设立瓷窑,烧制青瓷。邛崃固驿窑所见的早期遗存器物有四系壶、敛口小杯等。瓷器胎质较细,呈浅灰色,釉层比较均匀,釉色普遍青中带黄或黄色,釉面多开冰裂纹,易脱落,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相同。

江西是我国原始瓷的产地之一,制瓷基础比较好。南朝时的制瓷作坊,已在江西丰城罗湖发现,距离南昌市约三十公里。该时期窑址分布范围广,规模大,占地面积约三万余平方米,废品堆积层有厚达五、六米的,足见古代瓷业十分发达。从窑址的瓷片标本和南昌、新干、清江、永修等地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可以窥见南朝时江西瓷业的概貌。瓷胎以灰白色为尚,堪称细腻,但烧成温度不高,没有完全玻化。釉层均匀,釉色以青黄、米黄色为主,也有呈豆青色的。常见的日用器有碗、钵、盘、盏托、泡菜坛、罐、壶、瓶和熏炉等。

北朝 青瓷莲花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晋 洪州窑青瓷鸡首壶 (江西省博物馆)南朝 莲花纹印花青瓷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西晋 青瓷虎子 (湖北省博物馆)西晋 青瓷蛙纹水注(湖北省博物馆)西晋 青瓷人骑狮烛台(湖北省博物馆)

3.闽、粤地区

广东至今尚未发现六朝时期的瓷窑遗址,但是从墓葬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出,这里在两晋时可能已设窑烧瓷。西晋时的直口扁圆腹四系罐、豆形灯、圜底圆腹心形纽盖盂,西晋末东晋时的圆肩筒腹平底四系覆钵式盖罐、点彩圆腹盖盂,南朝时的侈口浅腹圜底盘等,是这里比较典型的产品。

瓷胎呈灰白色,里外施青釉,多数釉作青黄色或青绿色,釉层透明开片,容易脱落,质量不及越窑。

福建制瓷历史较晚,大约在东晋时期开始生产瓷器,南朝时的瓷窑发现于闽侯洪塘淮安村。瓷器以日用器为主,明器少见。器型有罐、盘、钵、碗、壶、三足砚和蛙形水盂等。

南朝时瓷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产品丰富,地方风格浓厚。在各地的墓葬中还出土大量的瓷质明器,常见的有火盆、带盘三足炉、提桶、虎子和鬼灶等等,品种繁多,说明这里的丧葬习俗与别地不同,仍盛行用瓷明器随葬。

西晋 青釉堆贴人物鸟兽谷仓 (广东省博物馆)南朝 青釉四耳罐 (广东省博物馆)南朝 青釉博山炉 (福建博物院)南朝 青釉刻莲瓣纹带把鸡首壶 (福建博物院)南朝 青釉鸡首形柄鐎斗 (福建博物院)

二、北朝的瓷业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广大居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大量迁徙流亡。昔日中原的繁荣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弱。485年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

北方青瓷

北朝的青瓷窑址除山东已有发现外,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均未找到,只能根据墓葬中出土的实物来进行探索。墓葬出土的北朝青瓷,以河北地区数量较多。

山东省淄博寨里窑

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他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约十余公里,年代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

胎骨一般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没有黑斑现象,釉色深浅不一,有带青褐色的,也有青黄色的。早期釉层很薄,釉面烧成后斑驳不匀;晚期改进了施釉工序,采用二次上釉,使釉层加厚,明亮润泽。器形以碗、盘、缸为最常见。

淄博寨里窑的发现,证明了北朝时期,北方已能够烧造青瓷,但就寨里窑一直所见,它生产的青瓷器,制作还不够成熟。

北朝 青瓷莲花尊 (淄川博物馆)北齐 青釉钵 (淄川博物馆)北朝 青釉莲瓣碗(淄川博物馆)北朝 寨里窑青釉碗 (淄川博物馆)

河北省墓葬出土青瓷

1948年在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一批瓷器,是最早发现的北方青瓷。封氏墓群出土的青瓷有壶、缸、杯、碗、托杯、大盘等日用器皿。一般是灰胎,有黑点和气孔,胎质比较粗糙。

最突出的是封子绘和祖氏墓中所出的四件仰覆莲花尊,不仅体积高大,造型宏伟,而且装饰瑰丽,集中运用印贴、刻划和堆塑等艺术手法,在器身上下遍施纹饰。要烧造这样大型青瓷,纹饰复杂,而能保持不变形,各部位均完美端整,是非常不容易的。釉层厚而均匀,呈青灰色,不甚透明,全体色调一致。釉与胎之间结合得很牢固,经过一千多年,无脱釉现象,证明它在工艺上已相当进步了。

河北各地所发现的北朝青瓷,在造型和烧制工艺上,都具有地方风格特点,浑厚质朴,大方耐用。

北齐 青釉仰覆莲花尊 (河北博物院)北朝 青釉莲花尊(故宫博物院)北齐 按盾武士俑 (河北博物院)

河南省出土的青瓷

河南发现的北朝青瓷不多,只有1958年在濮阳发现的北齐武平七年(576年)李云墓的青瓷六系罐,可以窥见河南地区这一时期的青瓷工艺的面貌。

北齐 青釉刻花六系罐 河南博物院

2.北方白瓷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彩绘瓷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白瓷的出现,为我国制瓷工业便开拓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从出土实物得知早期的北方白瓷,比北方青瓷的出现时间稍晚。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首次发现了北朝的白瓷。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这批早期白瓷,无论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和吸水率等,都不能用现代白瓷的标准来衡量。特别是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还没有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呈色干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美。虽然不怎么成熟,但是它是目前发现有可靠纪年的早期白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齐 白釉绿彩长颈瓶(河南博物院)北齐 白瓷四系罐 (河南博物院)

3.北方黑瓷

黑瓷是随着青瓷的出现而相继产生的。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黑瓷著名。这种南方独盛的黑瓷,经过一百年,北方也开始烧造出来了。

北方黑瓷最早兴起的年代,尚不清楚。但是从北齐时期已经出现比较成熟的黑瓷,则是可信的。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罐,可以代表这一时期北方黑瓷的特点。崔昂墓出土的这种黑釉四系罐,造型稳重大方,线条挺拔,制作颇精,胎质坚硬,釉色也匀净光亮,已有一定工艺水平。

这些有确实纪年可考的北朝早期黑瓷,它的价值在于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迅速发展,不论青瓷、白瓷、黑瓷,这时都已能烧造出来,水平也不断提高,迎头赶上了南方的瓷业,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打下了基础。

北齐 黑褐釉四系罐 (河北博物院)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故宫博物院)

【总结】

虽然三国时期一度形成鼎力的分裂局面,但是在这样的历史阶段,由于各族人民群居共处,以及文化生活和经济上互相交流,使得各族人民逐渐走向融合,共同劳动并互相促进。陶瓷手工业在南方制瓷工艺的影响下,首先烧制成功了青瓷,以后进一步地发展了黑瓷和白瓷。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又一重大成就,为我国以后瓷业的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制瓷业到此时迅速成长,东起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西至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北至黄河一带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瓷窑迭出,烧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陶瓷器,百花吐艳,为我国陶瓷园地的扩大和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从此开始我国青瓷 正式形成了一个贯通南北的独立系统,在我国陶瓷器的发展史上,特别是青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参考文献】

李辉柄著,《中国陶瓷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13

叶喆铭著,《中国陶瓷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图片来源: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淄川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瑞安博物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