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关于世界多个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可谓吸引了众多的眼球。此前大锤也曾经制作过一期节目《贸易战中的谍影:200年前,英国顶尖科技是如何流入美国的》。其实在世界历史上,采用工业/商业间谍行为,获取自己需要的技术,例子很多。本期大锤说史,咱们就来说一说除了工业革命时代的美国之外的例子,这就是古代中国名震世界的传奇技术——陶瓷制造工艺,是如何被欧洲人学去的。

中国陶瓷在欧洲闯出盛名,是在公元15世纪以后,当时收藏来自中国的精致瓷器是欧洲各国贵族的时髦之一,据说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曾经用几百名骑兵为交换代价,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那里换来了一批中国瓷器。

由于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欧洲,销量好售价高,而且根本不愁买家,所以欧洲人山寨中国瓷器也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公元16世纪,意大利各个城邦就开始试验仿制中国瓷器,这第一波欧洲山寨,因为完全不了解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所以当时的意大利工匠们是使用了他们更熟悉的玻璃作为材质,当然,因为当时欧洲还没有近代化学,所以当时的炼金术师们也投入到这个山寨事业中来。

强行山寨之下,还真把第一批山寨版瓷器鼓捣出来了,不过工艺非常糙,而且代价比较大。意大利人不是唯一的山寨者,法国德国等地的技师也纷纷加入了这支山寨大军,虽然强行模仿有一些效果,但是基本上属于跟真品中国瓷放在一起就露馅的水平。

所以到了后来,欧洲人也想明白了,要搞出来中国瓷,分享陶瓷的厚利,必须派人去中国实地考察。而当时大量派往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们,就成了探寻中国瓷器之谜的急先锋。

在中国传教期间接触到瓷器制作并将工艺传递回欧洲的传教士,人数不少,其中最厉害的一个,就是法国传教士殷弘绪,他的法国本名翻译过来叫做昂特雷克莱,殷弘绪是他到了中国之后起的中国名。殷弘绪来到中国之后,辗转到了当时中国江西的“陶瓷之都”景德镇,在那里一呆就是七年。一方面在当地传教,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了解中国的陶瓷制造技艺。

殷弘绪

列位看官请注意,这位殷弘绪对瓷器的爱好,可不是完全的个人兴趣,他是在临来中国之前受到当时法国科学院的委托,专门重点要研究中国的陶瓷技术的。在景德镇活动的七年,让殷弘绪有了对中国陶瓷生产的全面认识,他给欧洲人写了一封长信,里面事无巨细地介绍了中国当时陶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

尤其重要的是,殷弘绪是第一个向欧洲人介绍中国陶瓷制造关键要诀的人。在殷弘绪之前,有不少欧洲人来到中国并学习瓷器制造工艺,并带回了欧洲,但是他们在欧洲的山寨品全都失败了。而殷弘绪敏锐地发现,中国制瓷的奥秘在于在瓷器生产中加入了高岭土,并且瓷土还有固定的比例。这是当时陶瓷生产中最关键的生产秘密,而殷弘绪详细地把这些秘密记录下来并带回了欧洲。

殷弘绪的信件

按照殷弘绪自己的说法,就是“中国瓷之所以密实,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土,高岭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经”。而且更关键的是,殷弘绪还在当地搞到了高岭土的样本,并且托人也带回了欧洲。从此欧洲人左手拿着殷弘绪的陶瓷制作配方,右手拿着殷弘绪的高岭土样本,开始在欧洲范围内寻找适合的替代品。

终于在法国的里摩日找到了类似的高岭土,于是大规模的山寨中国瓷生产就此展开,接近中国瓷的欧洲瓷产品终于大量上市,而里摩日也从此被称之为欧洲瓷都。而且殷弘绪对中国瓷器制造技艺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基础水平,他对各种陶瓷釉[yòu]料的生产工艺和配方,以及冰裂瓷器的制造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这些技术的西传,对欧洲制瓷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按照后来欧美史学家的评价,那就是:“18世纪传教士们带回了大批的中国技术资料并纳入生产,欧洲才生产出真正的瓷器。”

当然,殷弘绪之所以可以在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工坊里随意进出窥探工艺秘密,是因为他的上层路线走得好,据他自己说是获得了当时清王朝康熙皇帝的赏识。不过,殷弘绪虽然是在西方介绍中国陶瓷工艺最详细最彻底的人,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他并没有获得他想到的东西

因为他当时接触的都是底层的陶瓷工人,因此本来一些高端的技艺就没有接触渠道,同时那个时候我国的陶瓷业虽然没有近代以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但是传统行会一样会对某些珍贵不传之秘进行严格保护,比如釉料的配方和制造工艺,殷弘绪搜集到并西传的,就不是正版,他自己也很清楚“无法知道这些配料的比例”。

尽管如此,殷弘绪对欧洲瓷器制造打破中国垄断还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里大锤要补充一句,300年后的我们,似乎不能用直接如今的工业/商业间谍去套殷弘绪这个人。殷弘绪实际上介绍给西方的也不只陶瓷工艺这一门内容,殷弘绪对当时的中外交流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

而且,在殷弘绪所处的东西方交流时代,近代的技术保护和专利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他们能不能意识到自己在从事间谍行为盗取工艺技术,这个也没有任何证据。不过,殷弘绪的某些行为,确实把当时中国不想外传的技术带去了西方,并对中西方的陶瓷贸易构成了影响。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在300年后的今天,仍旧值得我们后人思考和借鉴。